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于[2]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其制作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后,再涂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fā)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guī)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qū),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花鼓戲是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各地的花鼓戲、采茶戲、燈戲和楊花柳等劇種的統(tǒng)稱。主要曲調來源于民間小調,如花腔、打鑼腔、川調、口子調、筒子腔等。據1981年統(tǒng)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傳統(tǒng)劇目各地花鼓戲傳統(tǒng)劇目,總計約400多個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xiāng)土氣息濃厚。1949年后,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fā)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tǒng)戲,而且創(chuàng)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音樂曲調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托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記得小時候,每逢年過節(jié),敬神拜佛或是誰家有紅白喜事,總得請人來搭臺表演花鼓戲和皮影戲,鄉(xiāng)親鄰里聚在一起,圖個熱鬧。當時自己雖小,但也喜歡,早早拿了把椅子過去,好奇地看著臺上的各種造型服裝,以及各種藝人的神情動作,時不時地跟著大人們笑上一笑,哪怕很多都聽不懂(因為說的是地道的地方語,又是以說唱為主),心里也樂呵樂呵的。可是,隨著年紀增長,這類表演卻不時興了,現在的許多人大多是從舞蹈學校的請來表演一段現代舞或者請人來表演魔術、唱歌。所以,花鼓戲和皮影戲只是僅限于我腦海中童年的那段模糊的記憶。
前陣子端午節(jié)我回家和家人一起過節(jié)。傍晚,和妹妹一起去看望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住的地方是一個倚著河的小村子,村子的人不多,但是都很淳樸、勤勞。大部分都是農戶,平時種田耕地,也種蔬菜。穿過一條小路就能直接到奶奶家了,路旁都是綠油油的菜地,各色蔬菜都有,比如茄子、玉米、豆角、青椒、西紅柿等等。放眼望去,一排接著一排,很是可愛。準備回家的時候,奶奶說我們來得巧,正好今晚還有最后一場皮影戲和花鼓戲,待會就會開始表演了。我和妹妹也有些好奇,決定先留下來去聽一聽戲。相隔不遠,我們提著兩把椅子跟著奶奶就出發(fā)了,花鼓戲和皮影戲都是在同一塊地方,皮影戲不過在地方廟里表演,而花鼓戲則把臺搭在了小廟前面的空地上。期間也碰到了不少鄉(xiāng)親都搬著椅子往那兒趕。由于還要趕回家,我們聽了半場就回去了,但是心里還是很開心的。一般這種活動在我家那邊都很少了,而奶奶的這個小村子還是很熱衷于這種民間藝術的。聽奶奶說,這幾天就表演了三晚了,出場費都是鄉(xiāng)親們主動湊錢的。其實,小村子的生活并不富裕,可能是這個村子未急于開放,村子里上了年紀的爺爺姥姥們較多,所以這種民間傳統(tǒng)也就傳承下來了。希望這種文化傳承能繼續(xù)保持下去,也希望皮影戲、花鼓戲之類的中國璀璨的民間藝術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